行业动态

新闻中心 News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草滩五路(爱比德工业园)
    电话:029-68745767
    邮箱:2406491467@qq.com

对付骨质疏松,中医怎么做?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3-06-26

        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幢大楼,那么骨骼就像钢架一样重要。体格结不结实,与骨骼健康密不可分。#骨质疏松#

        传统中医学中没有骨质疏松这一病名,根据其发病机制和临床症状,一般将其归入骨痿、骨痹、骨枯、骨极等范畴,是指由肾虚、脾虚或血瘀等原因导致的骨枯而髓减,一般表现为骨脆易折、腰背或四肢关节疼痛、畏寒肢冷或抽筋、下肢无力、夜尿频多、足膝酸软、神疲乏力、面色暗黑、牙齿干枯等一系列症状。

“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

       骨质疏松是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导致骨脆性增加、骨强度下降、易骨折的全身性代谢疾病。

       正常情况下,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处于平衡状态,每年约有10%的骨骼被更新。但当成骨细胞活力减弱,跟不上旧骨吸收速度时,就会导致骨量丢失,骨密度下降,骨骼愈发薄、脆,从而易发骨质疏松。

       举个例子,人的骨组织像仓库,营养成分越丰富,成骨细胞越活跃,骨质越密集,对人体更有利。但到中老年时,钙质大量流失,破骨细胞占了上风。

       此时的骨骼就像白蚁蛀房子一般,早期没有明显症状,不易被察觉,慢慢地出现腿抽筋、腰酸背痛、脊柱变型、驼背变矮等症。这时再进行补钙,很可能为时已晚,因为骨结构发生异常,稍微一磕一碰就可能出现意外……


       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 、老年骨质疏松症( Ⅱ型) 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 包括青少年型) 。

     《内经》中提及:“五脏所主…肾主骨”,故中医认为人体骨骼问题与肾息息相关。换句话说,凡是骨的病,多可责之于肾虚

中医认为骨质疏松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肾虚精亏,部分患者又与后天失养,如脾胃虚弱,脾胃运化失调有关;也有部分患者由于经常感受风寒湿邪,邪气阻滞,正气亏虚,导致痰、瘀等继发致病因素的产生而痹阻经络,气血津液不能濡养筋骨,筋骨便易疏松脆弱。

中医认为骨质疏松的症状表现在肢体、筋骨,但其病变部位却在肝肾脾胃,肝肾不足、脾胃亏虚为根本原因,外邪乘虚而入,痹阻经络,损伤筋骨是致病因素。


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


1. 疼痛:常见腰背疼痛或全身性骨痛,通常在翻身、起坐及长时间行走后出现,夜间或负重活动时疼痛加重,甚至活动受限等。

2. 腰膝酸软:常见腰膝酸软、肢体乏力、腿脚拘挛,严重者可以出现步履艰难等。

3. 脊柱变形: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因椎体压缩性骨折,可出现身高变矮或驼背等脊柱畸形。多发性胸椎压缩性骨折可导致胸廓畸形,甚至影响心肺功能。

4. 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属于脆性骨折,通常是指在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发生的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最严重后果及并发症。脆性骨折的常见部位为椎体(胸、腰椎),髋部(股骨近端),前臂远端和肱骨近端;其他部位如肋骨、跖骨、腓骨、骨盆等部位亦可以发生骨折。

5. 对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骨质疏松症及其相关骨折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危害常被忽略,主要的心理异常包括恐惧、焦虑、抑郁、自信心丧失等。老年患者自主生活能力下降,以及骨折后缺少与外界接触和交流,均会导致巨大的心理负担。

3232.jpg

中医对于骨质疏松的病机认识

一则,肾主骨


骨骼的生长有赖于骨髓的滋养,而骨髓为肾精所化,故只有肾中精气充沛,骨骼才能得以充实有力。

《医经精义》说:“肾藏精,精生髓,髓生骨,故骨者肾之所合也。髓者肾精所生,精足则髓充,髓充者则骨强”。《仙传外科集验方》也说:“肾实则骨有生气”。

二则,肾虚则肾空


肾主骨,若肾虚则肾不能主骨,必然会出现骨质的问题。这也是骨质疏松的核心病机。

《内经》明确地说:“足少阴气绝,则骨枯,……,骨不濡则肉不能著也,骨肉不相亲则肉软却……发无泽者骨先死”,这明确指出了骨质疏松症的根本病机为肾气虚损。


可以说,任何原因只要是引起肾虚的,都会导致肾精不足,骨髓无以化生,骨骼无以充养,最终会导致骨骼脆弱无力。故有“肾气乃伤,高骨乃坏”之说。


0dc2fd8ad6175ff3806b11a265fd187.png


其一,火旺侮水

前贤有谓:“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


其二,土虚不能制水


《内经》言:“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骨骼的运动全靠筋脉的附着,脾胃生化无力,不能濡养筋脉,使得骨髓失养,最终也可以导致骨痿。


其三,五脏虚必及于骨


《难经》有谓:“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指出骨痿与五脏虚损相关。


从临床来观察,骨质疏松的发生,多与五脏虚损相关,但其根本还在于肾虚。因为肾精亏虚,骨髓化源不足,不能营养骨骼,导致骨质疏松。另外,还夹杂有肝虚、脾虚、血瘀等其他因素。可以说,肾虚骨骼失养为本,脾胃虚弱、肝虚血瘀为标,骨质疏松可谓是本虚标实之病。其发病非单纯的线性因果关系,而是多虚多瘀、虚中有实、多因多果的关系。

三则,脾虚影响骨质疏松


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四肢,主肌肉。脾与骨质的形成的密切联系。《内经》曰:“脾主身之肌肉,脾健则四肢强劲……脾主腐熟水谷,运化精微,上输于肺,下归于肾。”

李东垣进一步认识到脾虚及肾,进而诱发骨质疏松,其在《脾胃论》提到:“……脾病则下流乘肾,土克水,则骨乏无力,足为骨蚀……”。

8bb9f6ea78935a4863315de73d1f27c.png

也就是说,骨与脾、肾二脏关系密切。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之精有赖后天水谷精微的不断充养以滋养骨骼。若脾虚不健,运化水谷失司,枢机不利,则气血生化乏源,血不足以化精,精亏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营养,气虚不能充达,无以生髓养骨,致精亏髓空、骨髓失养;另外,脾合肌肉、主四肢,脾虚化源不足,导致肌肉瘦弱,四肢痿废不用,最终导致骨质疏松。

中医治疗骨质疏松

根据导致骨质疏松的不同病因,中医防治骨质疏松有3条基本原则:补肾为本、健脾益气、活血通络


补虚药在防治骨质疏松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补阳药以补肾阳为主,补血药以补血养脾为主,补气药以健脾益气为主,活血祛瘀药也是应用较多的一类中药。


骨质疏松属肾阳虚衰时,应用温补肾阳的药物,属肝肾阴虚时,应用滋补肝肾的药物,属气滞血瘀时,应用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药物,属气血亏虚时,应用健脾益气养血的药物。


b4138da91fdce39fc0fabbc4feb36c3.png


其一,补肾为本


既然肾主骨,肾虚导致骨质疏松,那么,治疗骨质疏松就要补肾。《内经》中明确提出了“骨痿者补肾以治之”的治疗原则。

肾虚分为四种类型,包括肾阴虚、肾阳虚、肾气虚、肾精虚。肾精乃是骨骼的内在化生之源,肾精亏虚,阴液不足,阳气无以化生,所以阴虚、阳虚、气虚只是骨痿的外在症状表现,归根到底还是肾精亏虚所致,因此补肾益精为其正治,亦是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体现。


16ce1a3c76edd3ceec15bc22e95d5c3.png


其二,健脾为辅


一方面,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单纯补肾,脾吸收不健全,服药也会徒劳无功。

另一方面,健脾可以养气血,气血旺则肾精亦有补充。

其三,重视预防


肾主骨,预防骨质疏松要及时补肾。建议平时可多吃些黑色的食物,多有补肾之功,如黑枣、黑米、黑芝麻、黑豆、黑木耳、栗子等等;勤于运动,运动生阳,亦能补肾;多晒太阳,太阳为生命阳气的源头,多晒太阳有助于宣畅阳气,使肾气健旺,能养骨;滥用激素后会出现不良反应。早期多会伤阳,会导致骨质疏松,当重视扶阳养阳。以我的临床经验来看,若不得不用激素,最好能配合中医,或用汤药,或用针灸,都可极大地缓解激素的副作用。

根据对复方用药的分析,防治骨质疏松的中草药有一定的规律特点,一般是围绕中医肾主骨生髓理论,多用补肾药物,也可同时配伍健脾或活血的药物

骨质疏松的预防


1. 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的要点是“健康教育、贯彻终生”。普及骨骼健康知识,使各年龄阶段及特殊生理状况的人群对自身骨质状况提前做出评估及预防,积极的预防方法涉及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

(1)顺应天时,适度运动:春夏季节气候宜人,应增加户外活动,有助于骨骼强健,足够的日光暴露也是补充维生素D的良好方式;而秋冬气候寒冷,应注

意避风寒,同时避免因穿着束缚、路面湿滑造成摔倒,避免发生骨折。

(2)饮食有节,营养均衡:保证钙质适量摄入,补充蛋白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达到营养均衡。注意节制饮食,避免过食及偏嗜,防止伤及正气。五脏所主五味与四时关系密切,应根据季节不同,调整饮食,如春季减酸增甘,冬季

减咸增苦等,以达到预防骨质疏松的目的。

(3)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应养成良好作息习惯,树立健康生活观念,做到劳逸合。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均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应尽早戒除或减少。

(4)精神内守,调畅情志:情志抑郁、焦虑、恐惧等情绪或疾病,可引起许多意外情况的发生,是导致跌倒的危险因素之一。因而,日常应广泛参加社交活动,多沟通,保持心情舒畅,自我调节,适应环境变化。


2. 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的要点是“改善症状、预防骨折”。骨质疏松症所引起的疼痛、腰膝酸软、脊柱变形等症状,可影响日常生活质量;甚至较低强度的外力便可造成骨质疏松性骨折。对已成之病,应尽早采取措施防其逆变,是“治未病”思想更深层次的体现。

(1)早期治疗,延缓进展:自35~40岁开始人体骨量水平开始下降,有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或已是骨量减少者,应早期干预。对于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切除术后女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高危人群更应重点监测,及时治疗。中药热敷,中药溻渍、中药熏蒸、中药蜡疗和穴位贴敷等传统外治法可有效缓解疼痛,提高行动能力。推荐药膳调养、保健功法等,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延缓疾病进展。

(2)改善环境,预防跌倒:预防跌倒是避免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最直接有效措施。从人文情怀层面、公共设施建设,到居家装修,甚至到老年人出行时服装鞋帽的选择,都应科学加以完善。如公共场所台阶处增加提示、家中浴室安装扶手、出行穿着宽松服饰及携带手杖等。

(3)瘥后防复:“瘥后防复”的要点是“肢体康复、健康生存”。患者一旦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除注重骨骼的解剖学重建外,更应注重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目的在于恢复自理能力,改善生存质量。

(4)功能锻炼,量力而行:鼓励患者在医生指导下主动、积极的康复锻炼。老年患者则应选取体力消耗小、注重肢体协调的锻炼,如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或自行肢体、关节的康复功能锻炼,量力而行,适可而止。

(5)形神合一,心理健康:老年人往往存在抑郁、消极、自卑、恐惧等心理,这些不良的情绪对骨质疏松症康复起着消极的作用,也常被医生及家属忽视。耐心交流、积极鼓励,使患者正确认知骨质疏松症是可防、可治的,帮助他们消除心理负担。

(6)长期治疗,定期复诊:患者应定期复查以了解疾病进展程度,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选择合适的方法,终身调护。